全球石首魚保育研究平台簡介
  石首魚科是鱸形目中較大的一科,約有300多種分佈在全球熱帶及溫帶的大陸沿海及大陸架,除了20多種完全適應了淡水生活史 (以南美洲為主),數種珊瑚礁岩及較深海種類 (可達600米)。石首魚的生活習性多是淺海成群洄游,幼魚多飄入江河口鹹淡水區哺育,是主要的經濟魚類, 少數作為觀賞魚 (Eques) 或養殖對象 (中國大黃魚,美洲紅魚等)。 石首魚是中國大陸沿海及臺灣海峽較重要的經濟魚類之一,如大、小黃魚、梅童魚及叫姑魚等。1960年代上海水產學院在朱元鼎教授為首的研究團隊在石首魚分類系統的研究方面曾有過先進世界水準。近年來中國在大黃魚等人工養殖產業上雖取得了一定的增產成果,但在石首魚科學術研究領域中還未有突破性進展。本子計畫在海生館成立一個對石首魚科的全面學術研究及應用的平臺,將對石首魚科的魚類演化地理 (phylogeography)、功能形態 (functional morphology)、生活史、生態系保育及養殖應用等,通過多邊之國內外合作,來培養出新一代能掌握世界前沿的魚類學家。
  2011年於巴西亞馬遜聯邦大學退休的趙寧教授,為「世界自然保育聯盟物種存續委員會石首魚紅名單專家 (IUCN-SSC Sciaenidae Red List Authority)」主席,同時亦為美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與生物-國際亞馬遜國際保育組織 (Bio-Amazonia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等單位之特約研究員,曾與IUCN-SST專家群共同聯名發表相關著作於國際知名之「科學(Science)」期刊。 GSCN平台至今已舉辦過兩次研習會,第一次研習會於2010年3月,在台中自然科學博物館落幕。當時與會人員包括來自國立中山大學、國立台灣大學、國立中興大學、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與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等單位共計10位相關領域研究人員,共同商討平台設置之位址與功能。第二次研習會則於2012年10月在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舉辦。與會者包括來自台灣的三個單位 (中央研究院、國立中山大學及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與特別邀請的廈門大學研究人員,計24位相關領域的學者與學生。會間共舉行了七場專題演講,主要針對石首魚之國內外研究與保育的情況進行分享與討論,並回顧自首次研討會以來,此平台的主要進展,並討論今後的研究規劃及發展。

全球石首魚出現紀錄圖